创新发展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力四射
来源: 长春市工信局
打开长春工业转型升级的画卷,一组数据令人振奋:今年1~9月,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7605.4亿元,同比增长9.6%,支撑长春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。
在众多数据中,新兴产业方面格外醒目:前三季度,我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376.5亿元,同比增长12.1%,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.5个百分点,高于传统产业增速3.6个百分点,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.1个百分点。其中,生物医药工业增长26.2%,光电信息产业增长14.6%。
这组数据直观反映出我市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,聚焦先进装备制造、生物及医药健康、光电信息、新能源汽车、新材料、大数据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,从顶层设计入手,逐步建立以创新政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,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升级,点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“火花”。
顶层设计增活力
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,经济新常态下,新的增长点在哪里?
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是顺应国际产业转移、调整经济结构、全面提升经济实力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成功列入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,为长春创造了乘势而上的机遇。去年以来,市委、市政府陆续下发了《中国制造2025长春实施纲要》《实施方案》《实施计划》,以及《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》《关于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》《关于打造千亿级产业的指导意见》,确定了长春市推进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的“5+3+N”顶层设计架构,目的就是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。
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年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、10亿元、50亿元的,分别给予100万元、200万元和500万元奖励;对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,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资助;对列入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助……一系列含金量高、突破性强的政策措施,激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力。
集群发展提速度
在把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为千亿级产业的征程中,产业集群发展正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“突破口”。
“互联网+”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“催化剂”,发挥着“点石成金”的作用。浪潮长春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今年1月落成揭牌,仅用不到一年就完成了从合作意向到投入运营的过程,再次彰显了项目建设的“长春速度”;华为长春云数据中心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加班加点推进,利用浪潮长春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设的工业云平台即将投入使用……长春引进华为、浪潮、科大讯飞等大数据行业的龙头企业,从起步就占据了制高点。
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猛。在数控机床领域,金沙数控公司生产的制动毂数控立式车床、刹车盘数控车削自动线具有国内领先水平,达到国际先进水平;在机器人领域,“北方灌装”研发生产的化工灌装机器人生产线,拥有110项专利,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,占有国内化工灌装自动化生产线90%的市场份额……2016年,我市重点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达65户,全年实现产值105.4亿元,同比增长28.1%,高于同期全口径工业产值增速19.8个百分点。
围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,我市还加快打造新兴产业园,重点推进了航天信息产业园、光电和智能装备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建设。
创新驱动促转型
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。
为加强创新能力建设,我市构建了“政产学研用金介”七位一体云平台、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和吉林集成创新综合体两大载体、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中试中心及公共科技服务中心三类中心、八大产业协同创新基地。大力推动科技金融中心、科技孵化器、众创空间和各类科技园发展。
在重点发展的八个制造业领域中,建立了汽车仿真与控制、高功率半导体激光、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、超硬材料等3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;建立了光栅制造技术、特种工程塑料、电化学和光谱研究、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等国家级、省部级工程中心和产业研发中心200多个,建设了30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,实施科技成果对接、产学研联合创新、新产品新技术等项目1326个,在高精度工业机器人、大功率LED照明、聚醚醚酮改性复合产品技术、疫苗规模化纯化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,制造业拥有各类创新型企业1000余户,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2%。